中新网西宁12月1日电 (潘雨洁)生态环境部1日公布,今年11月中央第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在青海省督察时发现,柴达木盆地盐湖资源开发无序扩张,加剧生态环境承载负担。
据生态环境部通报,柴达木盆地盐湖资源存在超规模开采问题。察尔汗盐湖区域氯化钾生产企业长期超规模生产,采矿许可证批复每年总量为397万吨,但2019年至2022年实际年产量分别超出采矿许可的78.8%、70.7%、57.9%、84.1%。其中,青海盐湖工业股份公司实际建成产能500万吨,是采矿许可证批复生产规模的3.8倍。
同时,还存在无证开采、私挖乱采乱象。青海盐湖工业股份公司所属的三元钾肥公司没有取得环评和用地手续,违规建设1.28万亩晒盐池。格尔木市5家企业和2个个体经营户私挖18个盐田,占地525亩,大部分没有办理采矿许可、用地等手续,弃渣弃土随意堆放,卤水沟渠支离破碎。
督察组还发现,青海发投碱业公司、中盐青海昆仑碱业公司没有落实德令哈市政府整改整治中限产50%的要求,以虚假台账应付现场检查。
图为2023年10月,督察组暗查发现,格尔木市5家企业和2个个体经营户私挖18个盐田,弃渣弃土随意堆放,卤水沟渠支离破碎。 来源:生态环境部官网
除上述问题外,督察还发现,一些企业不顾水资源刚性约束,违规取水用水。格尔木藏格钾肥公司溶矿用水不按取水许可要求从柴达木河下游泉集河取用淡水,而是擅自取用限制开发的南霍布逊湖卤水,2019年9月至2023年9月违规取卤水1.26亿立方米。青海盐湖工业股份公司资源分公司有16处地表水泵站,每年取水2136万立方米用于清洗设备,至今未办理取用水手续。青海锦泰钾肥公司马海矿区和青海中航资源公司马海矿区通过拦坝、挖渠等方式,长期从马海湿地违规取水,每年取水量达700余万立方米。
一些企业超规模或违规开采地下水。2022年,青海盐湖工业股份公司所属蓝科锂业公司、钾肥分公司分别超量取用地下水134万立方米、402万立方米。格尔木盐化(集团)公司委托青海黄河实业集团建安公司经营氯化钾项目,后者私自在都兰县沙漠地区打井抽取地下水,截至2023年9月违规取水27万立方米。
官方还通报了部分企业违法占地和侵占草地的情况。
柴达木盆地属极端干旱区,是我国主要的盐湖资源富集区,分布有察尔汗、大柴旦、茶卡等33个盐湖,生态安全地位重要,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据悉,督察组将进一步调查核实有关情况,并按要求做好后续督察工作。(完)
中新网北京12月1日电 (记者 孙自法)时隔10年之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脊椎所)科研团队对发现的4.25亿年前神奇古老鱼类“初始全颌鱼”新化石材料进行深入研究,在其完整面貌复原、鱼类鳞片起源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科研成果也为“从鱼到人”演化史的早期历程提供更多关键证据。
根据本次研究新发现制作的初始全颌鱼生活复原图 (拟石科技/制作)。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 供图
这项古生物研究重要成果,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朱敏院士领导北京大学崔心东博士、美国密歇根大学马特·弗里德曼教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朱幼安副研究员和博士生余逸伦等组成的国际团队合作完成,相关论文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发表,揭示了独特的硬骨鱼式“菱形鳞片”在硬骨鱼起源之前就已经出现,并为复原初始全颌鱼从头至尾的完整面貌提供科学证据。
有颌脊椎动物鳞片特征演化(崔心东/供图)。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 供图
而在10年前的2013年,朱敏院士团队就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首次发表初始全颌鱼化石的发现及研究,表明它具有典型盾皮鱼类膜质骨甲以及硬骨鱼式的颌骨,是堪与始祖鸟等相提并论的、介于盾皮鱼类与硬骨鱼类之间的重要过渡化石。
最新论文第一作者崔心东指出,现生有颌脊椎动物(或称有颌类)分为硬骨鱼类和软骨鱼类,它们的最近共同祖先及其所有后裔被称为有颌类冠群。具有颌的有颌类干群被称为盾皮鱼类,长期以来学界认为盾皮鱼类自成一类,是演化的盲支。初始全颌鱼的发现有力证明有颌类冠群是由盾皮鱼类中的一支演化而来,但过去对全颌鱼的了解仅限于身体前半部分,而对于由鳞片覆盖的后半部分及鳍的位置形态等一无所知。
近乎完整的初始全颌鱼后半部分身体化石及三维重建(崔心东/供图)。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 供图
这次研究发现一件精美而难得的初始全颌鱼新化石,其关联保存有近乎完整的鳞片覆盖的后半部分身体和鳍棘。研究团队运用高精度断层扫描与三维重建技术,详细研究该标本的鳞片形态学和组织学,以及整个鳞列分区情况,科学复原初始全颌鱼的完整面貌,并对有颌类鳞片与鳍棘的演化进行探讨,为研究有颌类冠群起源及硬骨鱼类和软骨鱼类重要特征的起源提供了重要化石实证。
崔心东介绍说,根据新化石复原的初始全颌鱼身体形态粗短圆钝,全长约21厘米,身体最大高度约5厘米,鳞片覆盖部分长约11厘米,占身体总长度的52%。初始全颌鱼的身体两侧各有11行鳞片,侧线鳞大约在身体的中间位置;背腹两侧长有1个背鳍和1个臀鳍,鳍前有粗短的鳍棘,鳍表面覆盖鳞片。其中,臀鳍棘过去只在早期软骨鱼类的棘鱼类中发现过,它在初始全颌鱼中的发现表明其在硬骨鱼类和软骨鱼类最近共同祖先之前就已经起源。
本次研究的4.25年前神奇古老鱼类“初始全颌鱼”新化石材料(下)与10年首次发表成果的化石。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硬骨鱼类、软骨鱼类以及盾皮鱼类的鳞片在形态学和组织学上有着巨大的差异,它们之间的演化关系此前一直不甚清楚。研究团队这次对新化石的详细研究表明,初始全颌鱼的体侧鳞片大而薄,表面具脊状纹饰,可分为12种形态类型,其中有一类鳞片非常特殊,它们的整体形态与硬骨鱼标志性的“菱形鳞片”出奇地一致。同时,组织学证据也表明初始全颌鱼的鳞片和骨片不具备盾皮鱼类外骨骼典型的三层构造,反而与早期硬骨鱼类如梦幻鬼鱼类似。
崔心东认为,这一惊人的结果首次将盾皮鱼类与硬骨鱼类的鳞片联系起来,也表明硬骨鱼类模式的鳞片要比鲨鱼那样的软骨鱼类的典型楯鳞更为原始,后者为一特化类型。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朱幼安表示,现生鱼类主要可以分为硬骨鱼类、软骨鱼类两大类,软骨鱼类主要代表是鲨鱼,硬骨鱼类既包括人们熟悉的大部分鱼类,也包括人类在内的脊椎动物最近亲缘祖先。这次研究在4.25亿前的初始全颌鱼身上发现既具有原始盾皮鱼的典型身体构型,也有一系列的硬骨鱼类特征,同时还发现过去认为只有软骨鱼类才有的典型结构,因此它处在承上启下的重要的演化阶段,对学界后续进一步探究“从鱼到人”的一系列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研究成果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朱幼安(左)、第一作者崔心东分别展示时隔10年发现及发表研究的两件“初始全颌鱼”化石。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研究团队总结称,他们这次的研究发现,使得初始全颌鱼成为继奇迹秀山鱼、梦幻鬼鱼之后,又一保存从头至尾完整形态信息的志留纪有颌类,可为零散保存的志留纪有颌类鳞片和棘刺标本的鉴定与分类提供重要参考。同时,硬骨鱼类典型的“菱形鳞片”及早期软骨鱼类特有的臀鳍棘都在初始全颌鱼身上发现,表明有颌类冠群的更多鉴定特征可能在盾皮鱼类中就已经出现。未来,随着相关研究全面持续推进,将更多揭开鱼类自身和“从鱼到人”演化的奥秘。(完)